根據國家藥監局2025年7月發布的《優化全生命周期監管支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有關舉措》,AI醫療器械審批簡化的具體流程和標準主要圍繞以下核心機制展開,涵蓋特殊通道、標準優化和技術適配等關鍵環節。
一、審批流程簡化措施
1.創新特別審查程序
適用對象:國內首創、國際領先且具有顯著臨床價值的AI醫療器械(如輔助診斷大模型、手術規劃軟件等)。
流程優化:加強研發階段前置指導,允許企業與審評專家早期溝通技術路線,縮短研發周期;對變更注冊(如算法性能優化)直接適用創新審查程序,避免重復流程。
2.AI專用簡化規則
核心算法不變的性能優化:若僅優化算法性能(如精度提升)而未改變核心架構,可簡化變更注冊材料,無需重新提交完整臨床數據。
跨平臺功能等同性證明:同一AI軟件在不同硬件平臺部署時,若能證明功能一致性(如通過標準化測試),可豁免部分平臺重復審評。
3.前置審評與分階段核查
將注冊體系核查前移至研發階段,分階段檢查生產質量管理體系,提前識別問題并整改。建立檢測、臨床評價的預溝通機制,減少申報后的補正次數。
二、技術標準與評價體系
1.專用審評標準制定
制定《多病種AI醫療器械審評要點》《大模型醫療應用技術指導原則》,明確性能驗證要求(如準確率、魯棒性測試標準)。探索測評數據庫替代臨床驗證:對部分AI產品,允許使用權威數據庫(如國家藥監局AI標準數據集)進行性能評價,減少真實世界試驗樣本量。
2.動態分類與命名規范
依據技術成熟度動態調整管理類別(如醫用大模型從Ⅲ類降為Ⅱ類的路徑);統一命名規則(如"AI輔助診斷軟件"需標注適用疾病和功能邊界),避免分類模糊導致審評延遲。
3.新型技術兼容性標準
對腦機接口、生成式AI等前沿技術,制定專項安全性評價方法(如神經信號解碼誤差閾值);允許附條件批準:對急需產品,在確保基本安全前提下可先上市,后續補充真實世界數據。
三、全生命周期監管配套
上市后監管簡化:細化AI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范圍(如明確算法漂移、數據偏倚等新型風險類型);建立主動監測系統,利用GHWP國際數據庫共享信號,減少企業重復提交數據負擔。
電子化配套:支持電子說明書備案,動態更新使用指引。
總結
通過流程前移、標準細化、動態管理三大策略,將AI醫療器械上市周期平均縮短30%~50%,同時確保風險可控(如要求算法變更需同步提交網絡安全報告)。企業需密切跟進《AI醫療器械標準數據集》等工具的應用進展,以最大化利用簡化政策紅利。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