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定義
電子陰道鏡(Colposcope) 是一種用于婦科檢查的光學放大設備,通過高清攝像頭和數字成像技術,將宮頸、陰道及外陰上皮組織放大觀察(通常 5–40倍),輔助醫生識別肉眼不可見的潛在病變(如癌前病變、早期癌變等)。
核心功能:對宮頸癌篩查異常結果(如TCT異常、HPV陽性)進行進一步診斷評估。
二、 核心結構與工作原理
1. 硬件組成
光學鏡頭:提供高分辨率放大視野(部分含變焦功能)。
冷光源系統:LED光源避免組織灼傷,均勻照亮檢查區域。
數字攝像頭:采集圖像并實時傳輸至顯示屏。
圖像處理系統:支持圖像存儲、增強、標注及遠程傳輸。
支架與操作臺:靈活調節角度和位置。
2. 核心原理
醋酸試驗:宮頸表面涂抹 3%-5%醋酸溶液,使異常細胞(如癌前病變)因脫水而呈現 白色(醋白上皮)。
碘試驗(可選):涂抹 盧戈氏碘液,正常鱗狀上皮因含糖原染為棕褐色,病變區不染色(芥末黃或無色)。
血管形態觀察:放大后識別異常血管(點狀、鑲嵌狀、異形分支等),提示病變風險。
三、 核心應用場景
宮頸癌篩查異常的管理
TCT(液基細胞學)結果提示 ASC-US/LSIL/HSIL(非典型鱗狀細胞/低/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
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尤其是HPV16/18陽性)。
可疑體征的評估
肉眼可見宮頸糜爛、息肉、白斑、異常出血等。
治療前定位與術后隨訪
指導宮頸活檢(精準定位最異常區域)。
宮頸LEEP/錐切術后復查愈合情況。
四、 標準化操作流程
步驟 | 操作內容 |
---|---|
1. 術前準備 | - 避開月經期,檢查前24–48小時禁性生活、陰道灌洗及用藥。 - 簽署知情同意書。 |
2. 體位 | 膀胱截石位(與常規婦科檢查相同)。 |
3. 置入窺器 | 暴露宮頸及陰道穹窿,清除分泌物。 |
4. 初步觀察 | 低倍鏡下觀察宮頸形態、顏色、血管及轉化區(鱗柱交界區)。 |
5. 醋酸試驗 | 涂抹醋酸溶液,60秒后觀察醋白反應(范圍、邊界、密度、消退速度)。 |
6. 碘試驗 | (選擇性使用)觀察碘不染色區域。 |
7. 靶向活檢 | 對可疑區域鉗取 1–4塊組織 送病理檢查(關鍵確診依據)。 |
8. 記錄存檔 | 保存圖像并生成結構化報告(如R-way報告)。 |
五、 電子陰道鏡 vs. 傳統光學陰道鏡
特性 | 電子陰道鏡 | 傳統光學陰道鏡 |
---|---|---|
成像方式 | 數字圖像實時顯示于屏幕 | 醫生直接目鏡觀察 |
圖像質量 | 高清/4K,支持圖像增強 | 依賴光學鏡頭,分辨率有限 |
教學與會診 | 支持多人同步觀看、遠程會診 | 僅操作者可見 |
數據管理 | 電子化存檔,AI輔助分析趨勢 | 手繪示意圖或膠片存檔 |
操作便捷性 | 屏幕調節角度靈活,減少醫生疲勞 | 需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 |
六、 陰道鏡報告的關鍵術語
轉化區(TZ)類型:
Ⅰ型:完全可見(低風險)。
Ⅱ型:部分可見(需宮頸管搔刮)。
Ⅲ型:不可見(需進一步評估)。
R-way分級系統(國際標準):
正常/良性:無醋白或規則血管。
低級別病變(LSIL):薄醋白、模糊邊界、細鑲嵌/點狀血管。
高級別病變(HSIL):厚醋白、銳利邊界、粗鑲嵌/點狀血管、腺開口白環。
可疑浸潤癌:異型血管、糜爛、壞死。
七、 重要注意事項
禁忌癥
急性生殖道炎癥(需先治療)。
妊娠期(除非高度懷疑癌變,活檢需謹慎)。
未控制的出血性疾病。
風險與局限性
活檢后出血:常見(約1–5%需壓迫止血)。
漏診可能:深部病變(如宮頸管內)可能未被觀察到。
主觀性:診斷準確性依賴醫生經驗(強調標準化培訓)。
八、 技術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
算法識別醋白區域、血管模式,提示活檢位點(如AI-CAD系統)。
分子影像技術整合:
聯合熒光標記探針(如靶向癌細胞蛋白),提升特異性。
便攜式設備:
手持式電子陰道鏡用于基層篩查及遠程醫療。
九、 總結
電子陰道鏡是宮頸癌二級預防的核心工具,通過數字化、動態化的觀察方式,顯著提升了對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識別能力。其價值不僅在于診斷,更在于精準指導活檢和治療決策。隨著AI與分子影像技術的融合,未來將進一步向智能化、精準化、普適化發展。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