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的頭條,都被生育補貼政策所霸占。
2025年1月1日起,中國家庭迎來重大育兒福利政策!國家正式推出"普惠性育兒補貼",覆蓋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每個孩子每年可領取3600元補貼,直至孩子滿3周歲!
這一政策不僅覆蓋范圍廣,更堪稱近年來力度最大的生育支持舉措。
3600元的背后,實則是千億生育醫療市場。
全面解除生育限制并給予生育補貼,從淺層次看,將切實減輕年輕家庭的育兒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釋放更多生育意愿;而從更深層次看,層層政策的遞進之下,將改變整個醫療行業。
從兒科、產科,到輔助生殖,再到整個醫療產業,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生育相關賽道即將迎來新的機遇。
本文,良醫財經將從短期、中期、長期著眼,分析醫療賽道將發生的潛在變化。
01
短期看,兒科產科優化服務
關鍵詞:無痛分娩、新生兒護理
一個新的政策,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整個醫療產業。
日前,國家醫保局宣布,將對2025年出生的新生兒家庭發放生育補貼,同時,部分省份將分娩鎮痛納入報銷,為孕產婦減負又減痛。同時,加快新生兒護理、"親情陪產"等價格項目立項,促進兒科產科優化服務,更好滿足群眾對生育服務的多元化需求。
生育補貼政策可能使部分家庭生育意愿增強,短期內新生兒數量有所增加,同時直接推高產科床位、產檢及分娩服務需求。
與此同時,無痛分娩納入報銷,進一步優化了產婦的生產體驗。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并非每一位產婦都能實現無痛分娩。目前,全國無痛分娩平均普及率為16.45%,與歐美國家80%~90%的普及率相比差距較大,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具體看,江蘇等地醫保覆蓋后無痛分娩普及率達90%以上,而中西部部分地區仍低于10%,呈現出東部地區普及率較高,中西部地區較低的態勢。
根據政策要求,到2025年三級醫院需100%實現無痛分娩服務,2027年二級以上醫院需達到這一目標。這一背景之下,無痛分娩的未來市場規模有望快速擴張。
這一賽道主要參與者為藥品生產企業和設備耗材企業。
藥品生產
無痛分娩藥物主要為芬太尼類等麻醉藥物,國內麻醉藥行業呈現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市場代表廠商有人福醫藥、恩華藥業、恒瑞醫藥等。
目前,人福醫藥是主要參與者,旗下的芬太尼系列市占率38%,舒芬太尼市占率42%,江蘇醫保試點后區域銷量激增70%。恩華藥業、恒瑞醫藥也占據較大市場份額,與其他企業共同壟斷了約85%的市場。
設備耗材方面
在鎮痛泵等設備耗材領域,邁瑞醫療領跑中低端市場,愛朋醫療作為國產龍頭,憑借技術適配性和閉環解決方案占據領先地位,通過醫保覆蓋和集采中標加速渠道擴張,2024年市占率達23%,其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河南駝人醫療、珠海福尼亞等。
進口品牌方面,高端設備仍依賴德爾格等企業,但市場份額在集采后已較低。
除了無痛分娩之外,新生兒護理相關賽道也將在短期內得到快速發展。事實上,新生兒護理是一個巨大的賽道,其中涉及母嬰用品生產企業、母嬰護理服務企業以及醫療科技企業。
以母嬰用品企業為例,又涵蓋各類母嬰用品,如兒童用棉柔巾、云柔巾、各類嬰幼兒護膚品等。
母嬰用品市場品牌眾多,競爭充分。國際品牌憑借品牌知名度和研發實力占據高端市場,國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性價比優勢逐步擴大市場份額。在嬰兒紙尿褲、洗護用品等細分領域,已形成少數頭部企業競爭的格局。
在母嬰服務企業方面,囊括了優艾貝、馨月匯、禧月閣等新生兒護理服務領域企業,主要提供月子中心服務,為新生兒提供日常照料、疾病預防等護理服務。
月子中心等新生兒護理服務機構競爭較為激烈,市場呈現"外資主導+本土崛起"的格局。高端月子中心以優質服務和專業護理吸引中高端客戶,如馨月匯等品牌,注重環境設施、護理團隊專業性和服務個性化。本土新興月子中心則憑借對本地市場的了解和價格優勢,占據一定市場份額,部分區域品牌在當地具有較高知名度。
醫療科技企業方面,新生兒專用的醫療器械同樣是一個巨大的賽道。常見的有生命體征監測類、呼吸支持類、保暖類、治療類等多種類型。
在新生兒醫療器械賽道中,新生兒重癥監護設備和新生兒磁共振成像設備行業技術壁壘較高。這兩個領域對技術精度、安全性等要求嚴苛,且臨床試驗難度大,研發成本高、周期長。
以新生兒重癥監護設備為例,全球范圍內,主要參與者包括GEHealthcare、Philips、Dragerwerk、Getinge、Baxter等國際知名企業,以及魚躍醫療、邁瑞醫療、理邦儀器、寶萊特、戴維醫療等國內企業。
從市場競爭格局看,GEHealthcare、Philips等國際企業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廣泛的市場渠道,在全球市場占據較大份額,處于第一梯隊。邁瑞醫療等國內領先企業,憑借性價比優勢和本地化服務,在國內市場逐步擴大份額,部分產品已具備與國際品牌競爭的實力,處于第二梯隊。
再看新生兒磁共振成像設備。
國外企業有AspectImaging,其研發的Embrace?是全球首個獲FDA批準專門用于NICU新生兒腦部成像的磁共振設備。國內企業有江蘇力磁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其NIDO嬰兒專用磁共振影像設備系統已獲NMPA批準,還有美時醫療,其兒科專用機NEONA已獲得FDA注冊認可。
該領域參與者較少,市場尚未完全成熟。AspectImaging憑借先發優勢和獨特技術,在國際市場占據領先地位。國內的力磁醫療和美時醫療雖起步較晚,但已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在國內市場與國外企業競爭。
02
中期看,不孕不育賽道擴容
關鍵詞:輔助生殖
隨著輔助生殖納入報銷,這一市場將迎來巨變。
輔助生殖技術(ART)作為解決不孕不育問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不孕不育率已從1990年的11%上升至2023年的17.5%,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20%。
中國輔助生殖市場在國家政策支持、生育需求上升及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已進入高速發展期。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0年中國不孕率16.9%,而輔助生殖滲透率僅7.9%,遠低于美國的31.2%。
7月30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長劉娟介紹,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兵團全面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報銷。生育政策和醫保政策的推行將顯著提升輔助生殖技術的滲透率,也讓這一賽道內的企業實現業績的快速起飛。
輔助生殖行業是個分工明確且高度協同的產業鏈,整個輔助生殖產業鏈可分為技術端和服務端。
在技術端:PGT-A(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等三代試管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基因檢測、AI胚胎篩選等高附加值服務成為新增長點。
輔助生殖相關的藥物、檢驗試劑、醫療器械及耗材的研發和生產商構成技術端的上游。這一環節是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制高點。作為技術壁壘較高的行業,這些領域過去一直受制于人,大多數都被外企所壟斷。
比如,在輔助生殖藥物方面,目前輔助生殖藥物賽道仍以外企為主導,默克雪蘭諾占據約50%的市場份額,其產品涵蓋降調節、促排卵等多種類型,如思則凱、果納芬等。但國內企業正加速追趕,金賽藥業和麗珠集團對輔助生殖藥物全流程布局,麗珠集團的重組人絨促性素產品獲批后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金賽藥業產品矩陣覆蓋輔助生殖主流方案,且在研的長效周制劑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在基因檢測技術方面,基因測序行業集中度較高,因美納、ThermoFisher以及中國的華大智造市場占有率合計近90%。因美納曾一度占據中國基因測序市場主導地位,但近年來,其在中國市場占有率不斷降低,2020-2024年上半年,其市場份額從59%降至12.36%。
與此同時,華大智造市場份額不斷提升,2023年已達47.06%,成為國內基因測序市場的重要力量,推動了基因檢測技術在輔助生殖領域應用的國產化進程。
在醫療器械與耗材方面,過去輔助生殖醫療器械與耗材領域外資壟斷嚴重,超95%的高值耗材被外企占據。
國內企業威高瑞生經過近20年的努力,實現了全系列產品的國產化"突圍",其研制的"時差培養箱"及"一次性使用胚胎培養皿"等產品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重點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20%,并成為行業標準的書寫者,打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
在服務端:
目前,公立醫院在輔助生殖中游服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占比約85%,但由于牌照審批嚴格,機構數量相對較少,每300萬人口僅有1家機構,供給較為稀缺。像北醫三院、中信湘雅等頭部公立醫院,年周期數超2萬例,成功率可達55%~65%,憑借其技術、人才和品牌優勢,吸引了大量患者。
民營機構雖然發展相對受限,但隨著市場需求增長和政策支持,也在逐步發展。
盡管牌照稀缺,但隨著輔助生殖市場需求增長,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公立醫院憑借資源優勢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民營機構則需通過技術合作、差異化服務等方式爭奪市場,部分小型民營機構或新進入者面臨較大生存壓力。
以錦欣生殖為例,作為國內知名的民營輔助生殖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業務版圖已覆蓋國內多個城市及海外地區,2023年其核心的輔助生殖醫療服務收入可觀,成功率也持續提升。國際醫學等大型醫療機構憑借強大的醫療資源和技術實力,積極布局輔助生殖領域,其輔助生殖醫學項目具備較大規模的IVF周期運行能力。此外,通策醫療、復星醫藥、麥迪科技等上市公司也通過收購等方式切入該賽道。
不過,需要直視的是,優質的輔助生殖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這些地區機構數量多、技術水平高。而基層地區和偏遠地區機構稀少,患者往往需要長途奔波前往大城市就醫,增加了時間、經濟成本和心理負擔,也不利于行業整體均衡發展。
隨著生育政策持續推進和人們觀念轉變,輔助生殖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市場規模有望不斷擴大。相關企業將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平,輔助生殖產業鏈中的檢測試劑、PGT診斷等賽道也會迎來發展機遇。
03
長期看,AI輔助醫療
關鍵詞:全產業鏈受益
全面生育政策將促進整個生育相關的醫療賽道發展,而在產業快速發展之時,技術的發展、效率的提升變得至關重要。AI的賦能就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當前,包括輔助生殖、產科診斷、新生兒護理等賽道都已經開始通過AI進行輔助。
輔助生殖賽道:AI可應用于精子優選,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分析精子形態、活力等,如自動精液質量分析儀LensHookeX1PRO將AI算法和自動聚焦光學技術相結合,能更準確地檢測精子濃度。在卵母細胞質量評估方面,基于AI的三維超聲成像可追蹤測量卵泡,準確性高達98%,還能預測排卵時機和卵巢過度刺激風險。此外,AI模型還可通過機器學習識別大數據庫中潛在的候選藥物,優化促排卵藥物的劑量和使用時長。
產科診斷與治療賽道:AI大模型可助力產科臨床精準干預,如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啟動的"一婦嬰?智匯"生育友好AI大模型,能針對孕產守護、宮頸疾病、生殖免疫等關鍵領域,智能化評估個體風險,深度解析潛在核心病因,為臨床醫生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它還可作為家庭健康的"貼心管家",提供智能導診、個性化科普宣教服務。
新生兒護理賽道:AI有助于實現新生兒遠程醫療服務。借助先進的通信技術和AI算法,可開展遠程超聲心動圖檢查、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等,打破地域限制,讓優質醫療資源觸達偏遠地區。此外,AI還可用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如神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聯合研發的"愛新智護"新生兒重癥AI大模型,能為新生兒重癥監護提供"篩-診-療-管"全鏈路智能服務。
兒科醫療賽道:AI可推動兒科分級診療智能化,借助大數據和AI技術,精準評估患兒病情,智能匹配各級醫療機構,實現高效轉診,還能為醫護提供決策支持,優化就診流程。
例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DS-小布醫生2.0,通過與DeepSeek大模型結合,提升了診斷準確性和個性化支持。另外,AI還可應用于兒科醫療服務的智能管理,如北京京都兒童醫院構建的"京都大腦",以自然語言大模型為核心,實現智能語義檢索、數據分析、病歷生成等全流程智能服務,提升醫院辦公與診療效率。
醫學影像賽道:在輔助生殖的染色體核型分析中,AI技術可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性。
如德適生物率先推出"AI驅動全自動掃描+智能輔助分析"方案,檢測周期從2-3周壓縮至數小時,其AI系統AIAutoVision?準確率可達99.86%,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此外,AI醫學影像技術還可應用于產科和新生兒的超聲、CT等影像診斷,幫助醫生更準確地發現病變和異常。
04
良醫思考:生育醫療賽道全面起飛
關鍵詞:技術創新,服務轉型
全面生育政策,必將帶動全產業鏈的發展。從技術到服務,從公立醫院到民營機構,從嬰幼兒護理到產科服務。整個產業鏈都將受益。
沿著賽道逐漸向上,技術端永遠是第一生產力。那些擁有相關技術,且研發壁壘較高的企業均將實現較好的發展。這一進程也將推進國產替代的加速,讓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與長期壟斷賽道的外資企業有機會同場競技。
要技術創新,更要服務轉型。
過去,醫療服務經歷了"粗放式擴張",隨著行業逐漸成熟,服務將轉向"精細化運營"。比如,私立婦產醫院可能會引入高端產康服務,公立醫院會強化產科兒科聯動體系。同時,政策會推動孕產服務向"全程化管理"躍遷,醫療機構需通過數字化手段接入區域信息平臺,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在整個產業升級轉型之時,為應對兒科醫療供需失衡問題,分級診療智能化、兒科服務專科連鎖化、遠程醫療普及化等模式將加速發展。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評估患兒病情,實現高效轉診,同時遠程醫療在新生兒領域的應用會更加廣泛。
可以想見,一則生育補貼政策的背后,將是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轉型。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